端午节在咱们中国历史悠久。它是为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而设立的。相传屈原不甘屈辱、怀着对祖国的一腔爱心和对自己报国的理想无法实现的痛苦,于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在汨罗河抱石投江而亡。岸边爱戴屈原的渔民们有的划船来救他,有的赶快把竹叶包的米饭扔到江里去,以让鱼填饱肚子,而不去吞食屈原的身体。就这样,五月初五,划龙舟,包粽子,就成为人民纪念屈原的一个隆重的日子,以后就成为中华民间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爱国诗人,思想家,曾经著作《离骚》流传至今。屈原在当时很受老百姓崇拜和赞赏,后因楚王兄弟相残,国家上下离心离德,屈原不甘求同,固自刎于乌江。此时正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当时人民为了打捞屈原的尸体,就划着龙舟到处寻找。后来为了纪念他,所以就留下了端午节划龙舟的习俗。
尽管有多个版本,但都与纪念屈原有关。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 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 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还有一种传说(“九子粽”的传说)。清代乾隆皇帝,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后,龙颜大喜,赞不绝口,欣然赋诗一首:“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 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 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 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故“九子粽”。
端午粽的来源。据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为了纪念他,开始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即屈原投江自尽的日子)以龙舟竞渡、吃粽子等方式来纪念他1234。粽子最初可能是为了防止屈原的尸体被鱼虾所食而投放到汨罗江中的饭团,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端午节的食物2。
屈原的故事。屈原是楚国的一位忠臣,他多次劝谏楚怀王,但无果而终。最终,在秦军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后,屈原因悲愤交加,选择在五月初五怀石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123。屈原的死引起了楚国百姓的极大哀痛,他们通过划龙舟、投放食物等方式来纪念他24。
需要注意的是,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和屈原的故事,还存在其他版本和解释。例如,有说法认为端午节起源于上古时期的祭龙仪式,与祛病防疫有关,而纪念屈原的说法是后来才形成的45。此外,吃粽子的习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屈原时代之前就已经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