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三百科网

诗词鉴赏_文章品读_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秋兴八首其三原文及翻译(秋兴八首其八原文及翻译)

颔联借古人写心中事。这里是指如果抗言上疏论奏政治得失,何减匡衡,结果却因此遭贬,“伏奏无成,终身愧耻”,因此说“功名薄”;进而不得为国出力,只得退而讲经如刘向父子,但窗老一经,一事无成,违背自己的心愿,因此说“心事违”。说“功名薄”,说“心事违”,以转进一层的笔法,表达了诗人的强烈愤慨。抗疏遭贬,著诗抒情,诗人借二古人事以抒发自己的愤懑,写得委婉深沉。

《秋兴八首·其三》是杜甫的一首诗,通过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感慨和对故国的思念之情。以下是对该诗的赏析手法:


对比: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昔日的繁华和现在的衰败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对时局的感慨。

象征:诗中的“秋”象征着时局的衰败和岁月的流逝,而“菊”则象征着诗人高尚的品质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夸张:诗中运用了夸张手法,如“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突出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用典:诗中运用了典故,如“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借古讽今,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失望和无奈。

抒情:诗中抒发了诗人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和对时局的感慨,情感真挚、感人肺腑。


总之,《秋兴八首·其三》通过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感慨和对故国的思念之情,是杜甫晚年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杜甫的这首诗表达了苦闷与愤慨、悲愤与哀伤之情。作者以匡衡、刘向自比,表达事与愿违不得为国出力的苦闷与愤慨。尾联,借多已瞎达、轻裘肥马的“同学少年”之得意反衬自己不得意的处境,凸现悲愤与哀伤。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