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的天下之大的含义,出自:北宋文学家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
原文如下: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可是还有能够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形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句。“之”在这里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天下之大”翻译为“偌大的天下”。
原文: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此言得之:这话对了。得,适宜,得当。之,代指上面的道理。
诚不得已:实在是不得已。(就是说燕赵两国被灭是无能力改变的)不得已,不由自己。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译文: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弊端)在于(用土地)贿赂秦国。(用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译文:想一想(或念及)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六国论》重点句: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结尾几句才是重点所在。
重点句子: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