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赞美黄昏前的原野风光,表达自己的感受。前两句点出登原游览的原因:由于黄昏日暮心情不适,便驱车登上古原;后两句极力赞叹晚景之美:在夕阳余晖照耀下,涂抹上一层金色的世界。后两句诗历来脍炙人口,其意蕴非常丰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全诗语言明白如话,毫无雕饰,节奏明快,感喟深沉,富于哲理。
朱自清很喜欢将唐人李商隐的两句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反其意而用之,曰: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他将这两句诗抄下来,压在书桌的玻璃板下,用以自策。
有一个同学看后对它的意思不甚了解,问他这是否是感到自己老了。朱自清摇摇头微笑道:“这两句诗只是表示积极,乐观,执著于现实的意思。”
意思:如果能看到夕阳无限美好的美丽景致,又有什么好惆怅黄昏的来临呢?
这是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返解。一改原句的忧伤之意,把原来面对尽管无限美好的夕阳,还是忧伤时限无多,改成了只要是美好的,那么我们就尽情享受,又何必担心什么时间短暂。
夕阳
解释:指山的西面。
出处:《诗·大雅·公刘》:“度其夕阳,豳居允荒。”
无限
解释:没有尽头;没有限量。
出处:《韩非子·解老》:“嗜欲无限,动静不节,则虚痤疽之,爪角害之。”
惆怅
解释:是汉语中的一个单纯词,用来表达人们心理的情绪。
出处:《楚辞·九辩》:“廓落兮,羇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
黄昏
解释:日落以后至天还没有完全黑的这段时间。
出处:《楚辞·离骚》:“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朱自清曾写过“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与文中“若”一字之差。
扩展资料:
朱自清改了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得到此句,原文如下:
《五绝·登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白话释义:
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
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终究短暂。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溪)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 ,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李商隐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这句话出自唐代李商隐的《登乐游原》一诗中。原文为“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在其中表达了对于黄昏的感慨和思考,同时也表现出他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句话后来被人们广泛引用,成为了一句常常用来表达感慨和思考的名言。
出自朱自清的《楹联》
文笔清新,所著合编为朱自清全集。[1]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